中医养生知识

成都锤疗法骨骼解说之颅骨

 发布时间:2016-06-25 12:04   标签: 锤疗 锤疗培训 骨骼 颅骨

[返回]
  成都锤疗骨骼解说之颅骨
  
  (一)脑颅骨与面颅骨
  
  颅骨共23块,分脑颅骨和面颅骨,脑颅骨8块即额、枕、顶、颞、蝶、筛(其中顶骨、颞骨成对,其余骨不成对)。面颅骨15块,其中下颌骨、舌骨、犁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骨和腭骨均为成对的骨。
 
  
  (二)颅的整体观
  
  1.颅盖上面观,可见额骨与顶骨之间的冠状缝,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枕骨与顶骨之间为人字缝。
  
  2.颅底内面观,由前向后可见有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颅前窝由额骨、筛骨的筛板及蝶骨小翼组成,筛板上有许多筛孔,有嗅神经穿行;颅中窝,主要由蝶骨、颞骨组成,中央为蝶骨体,形成凹陷的垂体窝,容纳脑垂体。窝的前方有视神经管(孔)有视神经及跟动脉穿行其中。管的外侧有眶上裂与眶腔通连,有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展神经穿过。蝶骨体两侧,从前向后有圆孔及卵因孔分别有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及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穿过,卵圆孔之后为棘孔,有来自上领动脉的脑膜中动脉穿此孔而进入颅腔。颅后窝由颞骨和枕骨所组成,中央为枕骨大孔,有延韶及推动脉穿过,枕骨大孔两外侧缘有舌下神经管,舌厂神经经此管出颅后窝。在枕骨大前外侧有内耳门是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穿经之处。枕骨大孔两侧,颞骨、枕骨对合处有颈静脉孔与颅后窝的乙状沟相续:该孔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通过。
  
  3.颅底外面观,可见枕骨大孔两侧的颈静脉孔。孔的前方有颈动脉管外口,颈内动脉经此口进入颈动脉管中,继而经颈动脉管人颅腔。颈静脉孔的后方有由颞骨突出的乳突,突的后方有茎突,乳突与茎突之间有面神经穿出的茎乳孔。茎乳孔的前外侧有下颌窝与下颅骨的下顿头相关节。
  
  4.颅的例面观,可见由颞骨与颧骨共同形成的颧弓,弓的上方为颞窝,下方为颞下窝,颞下窝的深方可见蝶骨、上颌骨、腭骨共同形成的窄隙为冀腭窝,此窝内有别交感神经节,并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穿经。位于颧弓之后可见有外耳门。在颞窝内尚可见到由额骨、颞骨、顶骨及蝶骨交汇处的翼点是颅的薄弱区。
  
  5.颅的前面观
  
  (1)眶  容纳大部分的视器,眶可经视神经管与眶上裂和颅中窝交通;可通过眶下裂与翼腭窝交通;通过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与面部通连,为三叉神经中的上须神经分支眶下神经穿行之路径;眶的上缘可见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为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分支穿经之处)。此外,眶下壁的内侧有泪囊窝向下续为鼻泪管通向下鼻道。
  
  (2)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中央,上方以筛板与颅前窝相隔,下方与由上颅骨及腭骨组成的硬腭及骨性口腔相隔。骨性鼻腔放筛骨的垂直板及犁骨共同形成的骨性鼻中隔分隔成左、右两半,每侧骨性鼻腔中均有三个卷曲的上、中鼻甲(属于筛骨)及下鼻甲骨,形成下、中、上三个鼻道。
  
  (3)鼻旁窦  位于真腔周围有减轻颅的重量及发音时起着共鸣作用的功能,包括额窦、蝶窦、上颌窦及筛窦(分前、中、后三群),均位于同名骨之中,都与鼻腔通连;除蝶窦与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外,其余的窦口均开口于中鼻道,而骨性鼻腔的下鼻道中,仅有鼻泪管开口。

          锤疗法,轻松传导力量,解顽固堵塞!减少人力,甩掉职业病!

       成都锤疗法专家推荐您阅读南宁锤疗穴位之涌泉穴锤疗针对疼痛、顽固类堵塞产生的疾病更容易解决。更多锤疗使用方法可以关注 中华锤疗www.zhonghuachuiliao.com  

       
 锤疗知识导航:

     锤疗基本知识:锤疗法介绍锤疗优势锤疗适应症锤疗法禁忌症

     锤疗作用:锤疗的特点锤疗作用

     锤疗工具介绍:锤:复位锤(大锤头)缓冲锤(小锤头);钎:锤正钎复位钎旋转复位钎定位钎

     锤疗培训源一堂锤疗培训优势、视频介绍、师资风采

 

咨询方式: 186-7407-7125   微信:zhongyihangye    QQ:821272967  (源一
官方网站锤疗www.zhonghuachuiliao.com

  微信二维码(直接扫码咨询)